“蹭饭书记”:基层治理的创新样本

申而论之  ·  2025-06-30

“蹭饭书记”:基层治理的创新样本


      从曾经引发热议的花田跳舞,到近期火爆全网的“蹭饭书记”董桂林,这些热点事件背后,都隐藏着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基层治理智慧。
      “到点了,蹭饭蹭饭!”这句极具标志性的开场白,让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迅速走红。乍一听“蹭饭”,或许有人会觉得诧异,但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,这其中大有乾坤。董桂林每次去村民家蹭饭,可不是空手而去,鸡蛋、牛奶、当地农销产品等,满满都是心意,而他自己,每次都只吃朴实的面条。
      挨家挨户蹭饭,表面上是简单的吃饭行为,实际上却有着多重意义。一方面,这是走访户情的有效途径,能让董桂林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,掌握最真实的民情民意;另一方面,这也是对当地空巢老人的温暖陪伴。在一顿顿家常便饭中,老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关怀,不再孤单。
      董桂林巧妙地将互联网当作助农工具,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村民餐桌上的手工挂面、小磨香油、咸鸭蛋等特产。他大快朵颐的模样,成了最天然、最丝滑的广告,成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,实现了从“饭桌”到“橱窗”的华丽转变,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      在与村民的交流中,董桂林时刻关注着他们的需求。发现留守老人吃饭难,他毫不犹豫地在村里建起老年食堂;得知手工烧饼销路窄,便积极联系商超搭建销售渠道。这种精准的需求洞察和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,正是基层干部所应具备的关键素质。
      董桂林的走红,绝非偶然。他开创了政务流量转化为民生增量的新模式,打破了传统政务宣传的单向输出模式,使政策传播与产业发展形成闭环,充分印证了数字技术对基层治理的赋能潜力。他的“蹭饭工作法”,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:基层是最大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,只有真正深入群众,才能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特色路径。
      “蹭饭书记”董桂林的事迹是绝佳的备考素材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也应像董桂林一样,立足基层,关注民生,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,为基层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“蹭饭书记”董桂林相关事件及价值意义可从事件概述、核心举措、模式创新、启示借鉴四个方面梳理,以下为具体内容:

  1. 事件概述: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“蹭饭”走红 。他每次带着鸡蛋、牛奶和当地农产品到村民家,自己仅吃面条,借蹭饭走访户情、陪伴空巢老人。
  2. 核心举措: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村民餐桌上特产,通过自然生动的方式宣传,带动农产品销售;发现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后,在村里建立老年食堂;了解到手工烧饼销路不畅,积极联系商超搭建销售渠道,切实解决群众困难。
  3. 模式创新:打破传统政务宣传单向输出模式,开创政务流量转化为民生增量的新模式。将短视频平台作为治理工具,实现政策传播与产业发展闭环,体现数字技术对基层治理的赋能。
  4. 启示借鉴:该案例表明基层是学习的重要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基层干部要深入群众,紧盯村集体经济薄弱点与农民增收需求点,依据当地资源禀赋等要素,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基层治理模式。
 
下一篇:没有了
评论
亦桉小站. All Rights Reserved.
Your IP: 216.73.216.220

赣ICP备19000739号-3